34岁的周先生(化名),已有6-7年吸烟史,平均10支/日,偶有社交饮酒。3年前体检行胸部CT检查,报告为“双肺未见明显异常”。 2025年,周先生再次进行体检。此次胸部CT检查发现“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实性结节灶”。由于结节为新发现,且周先生自述偶有心前区不适症状(检查基本已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),为明确肺结节性质,医生建议行进一步检查。随即,周先生接受了18F-FDG PET/CT检查。 PET/CT全身检查图像: PET/CT检查示: 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见一含囊腔的结节,大小约2.6cm ×2.3cm ×2.6cm,其下份呈实性密度,前上份可见直径约1.5cm含气囊腔,病变边缘可见分叶,边界清,邻近支气管未见明确闭塞,实性部分FDG摄取增高,SUVmax9.8,病变周围见少许磨玻璃晕征。影像诊断高度提示为肿瘤性病变。 基于PET/CT的强烈提示,周先生接受了右肺下叶结节切除术。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为“浸润性非黏液腺癌” 。 病理结果: 景哥提醒 本病例虽发生在年轻男性身上,但其完整的诊疗链条清晰地揭示了肺癌早期发现的几个关键环节,具有深刻的警示和教育意义。 (1)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:胸部CT可发现早期肺结节,为干预争取时间,若患者未坚持体检,可能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。 (2) PET/CT的代谢诊断优势:通过FDG代谢活性分析,显著提高肺结节的定性准确性,而且还排除了远处转移,为后续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。 (3) 个体化管理的必要性:结合患者风险因素、影像特征及病理结果,制定精准诊疗方案。 高危人群的筛查策略: 年龄≥40岁(Ⅱ类推荐),且具有下述任一危险因素者[1]: (1)吸烟指数≥400年支(或20包年)(ⅠA类推荐); (2)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(如石棉、铍、铀、氡等接触者)(ⅠB类推荐); (3)合并慢阻肺、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者(ⅠB类推荐); (4)曾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,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(ⅠB类推荐)。 推荐每年采用胸部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,发现结节后每3-6个月复查[1]。 对于不能定性的直径>8 mm的实性肺结节可考虑采用PET/CT区分良恶性[1]。 参考文献: [1] 中国肺结节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 说明:*以上内容未经作者及相关权利人许可,不得商用。 *文中案例为全景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盗用必究! 作者简介: 审核医师:



